更新时间:
小说重在塑造人物形象。作品既有主要人物、典型人物,也有丰富的人物群像。作品塑造了进村投身农家乐的地青萍、农家乐合伙人老原、梦载乡建院专家孟胡子、实践支教大学生等外来建设者,闵县长、杨镇长、村支书大英、村两委班子小曹、村医徐先儿等基层干部,德高望重的乡村老人九奶,村组长、包工头张大包、爱占便宜的豆嫂、村会计张有富、开超市的妇女主任秀梅、精通算卦的赵先儿等村民,共数十个不同类别的人物形象,作者准确地抓住了当前乡村振兴舞台上的人物关系图谱。其中地青萍是主人公、讲述者,与大英、九奶共同构成故事演绎的主角。对村支书大英的诸多着墨,可以认为是在塑造典型人物,对应文学经典作品里的先进模范人物。脱贫攻坚胜利后,乡村要全面振兴,发挥党建引领,农民主体作用,处理好各项事务,就要有坚强的村两委班子,那么村支书作为班子带头人,如何写,是重点也是难点。作品中的大英有三头六臂,什么事都能摆平,但作者没有把她设定为“高大全”式的人物,作品对大英工作风格的定位是“扑得开、收得住,能应上,能管下,大事明,小事清”⑪,这个人物定位忠诚于现实,从笔者真实体会来看,她遇到的困境也是现实的困境,她的观点认知、处事方式对乡村治理工作有启示。应该明确,抓这一人物的塑造,体现了作者非常有担当的问题意识和现实关怀。
“17年来我们坚守信念不懈怠,从默默无闻到崭露头角,如今设备、技术、市场占有率都不落后于外国品牌,这离不开专注与专心。”在苏一鹏看来,新生代闽商要坚持长期主义;要坚守正道,经营守法,做人守信;要保持学习,保持成长,不断推动企业创新。
他说,对华合作让马来西亚获益良多。“我们与中国站在一起,就是为了民众的福祉,为了国家的经济利益、发展利益和国家的主权完整。”
王一新严重违反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和生活纪律,构成严重职务违法并涉嫌受贿犯罪,且在党的十八大后不收敛、不收手,性质严重,影响恶劣,应予严肃处理。依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等有关规定,经中央纪委常委会会议研究并报中共中央批准,决定给予王一新开除党籍处分;由国家监委给予其开除公职处分;终止其黑龙江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代表资格;收缴其违纪违法所得;将其涉嫌犯罪问题移送检察机关依法审查起诉,所涉财物一并移送。
作为五届消博会“全勤生”,泰国正大集团这次带来200多款产品,并在开幕首日就签下43.8亿元人民币的“大单”。正大集团农牧食品企业中国区市场中心资深总裁张曙晖告诉《国际锐评》,正大是改革开放后首批进入中国大陆的外企,一直对中国市场充满信心。中国消费市场的潜力以及持续扩大开放的政策,是吸引他们参加消博会、投资中国的重要原因。
作品对乡村的环境设施、民俗活动、特色食品、民间文化等物产精勾细绘,构成了一个不同于过往乡村印象的生机勃勃的乡土世界新图景,它不是孤立的,而是走在现代化前沿的一批乡村的代表。如写到龙王庙、门上楹联、乡村大喇叭等乡村建筑设施装饰。写到梯田、旋柿架、荆编等农业生产设施工具。写到柿子、茵陈、泽蒜、山韭菜等农林产品,泼茵陈水、麦苗配茵陈等食疗搭配,藜芦吃了会中毒等常识,蒸白蒿、构穗、芥菜疙瘩等农家食品,其中大烩菜的每种食材一一罗列。写到“小天仓”敬仓神、后河五十集、年终杀猪宴、耍狮子、唱《菜名曲》《闯码头》歌谣、办村晚、长桌宴、猜枚等乡村民俗文艺节庆活动,写到农家乐、村史馆、小超市、慌沟养鸡等乡村特色产业形态,写到盖房子上梁礼等民间传统,写到“三月三,荠菜煮鸡蛋,胜过仙灵丹”等谚语顺口溜童谣......十余类数百种元素一一铺陈,几乎可成为了解豫北乡村的“手账书”。其中“早清明、晚十一”“肥不过春雨,苦不过秋霜”“蚕老一时,麦熟一晌”等谚语蕴含了四季物候,“编筐窝篓,能养十口”饱含了劳动致富的道理,“拽下帘子说话——没里间没外间敞开了扯”⑳点明了乡村治理方法论,是我们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尤其是拿古老山村宝水与周边的平原村福田庄、景区新商业村云里村、云下村的对照,提示乡村振兴要重视不同乡村资源禀赋,采取不同发展之路,要重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有学者归纳,中国乡村自百年前进入中国现当代文学写作对象后,在“启蒙乡土小说”“主流现实主义乡土小说”阶段,乡村一度以愚昧凋敝落后面目,或者作为抗争城市失序发展的对照想象空间示人,直到“中国式的乡村小说形成”,文学才真正把乡村聚焦为主体。⑱如果不能在文学的流转变调中去看待《宝水》,则不能真正理解作者的创作动机。作者本人在创作谈中提到“我想写有新特质的乡村,而牧歌式的,悲歌式的,审判式的......虽然比较好把握,却也实在提不起我的兴致。”⑲可见作者是在尊重文学传统中的寻找突破,是几经创作方向大幅度调整而出的精心力作。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在脱贫攻坚胜利,开始乡村全面振兴尤其是文化振兴阶段,乡村蕴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又被激活,乡村文化正在走向繁荣已是事实,乡村社会快速变革,需要能把握当下乡村实质的文学作品出现,应时而变,保持文学蓬勃的生命力。乡村振兴,文化如何先行,《宝水》对豫北乡村民俗风物的丰富呈现,乡村文旅产业的擘画,体现了文化的“有形”感、“价值”感,是作品适应时代要求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