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
“根据训练安排及前期经验,不同类型航天员从入选至执行飞行任务的时间有所不同。目前正在按照既定计划有序组织开展第四批航天员的训练,在取得飞行资质后,他们将被纳入飞行乘组的候选范围,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在飞行乘组中陆续看到他们的身影。”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林西强在会上说。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经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飞行任务总指挥部研究决定,执行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行任务的航天员乘组由陈冬、陈中瑞、王杰3名航天员组成,陈冬担任指令长。乘组包括2名航天驾驶员和1名飞行工程师,陈冬即将成为第二批航天员中首位三次飞天的航天员,陈中瑞、王杰均为第三批航天员,即将踏上个人首飞之旅。
大科学装置建设是推动科技创新的关键力量,作为基础研究的策源地,大科学装置正有力推动解决战略性科技问题、促进高技术发展,以科技创新赋能新质生产力加快壮大。
为让新一对大熊猫在奥期间身体健康、生活舒适,今年3月,中方组织专家前往奥地利,实地验收奥方升级改造后的大熊猫场馆,并从生活环境、食物供给、健康保障等方面进行了技术指导。美泉宫动物园园长哈根贝克更是提前一周率专家来到都江堰,了解“荷风”“兰韵”。
发言人介绍,第四批航天员自2024年8月入队以来,按计划开展了航天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和心理、航天环境适应性等多项训练和部分专项训练。通过刻苦钻研、主动训练,所有第四批航天员均快速实现了角色转换,基础知识储备得到了有效加强,身体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升。通过组织观摩发射、返回、出舱活动等飞行任务,第四批航天员对载人航天工程和航天员职责使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根据训练安排及前期经验,不同类型航天员从入选至执行飞行任务的时间有所不同。目前正在按照既定计划有序组织开展第四批航天员的训练,在取得飞行资质后,他们将被纳入飞行乘组的候选范围,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在飞行乘组中陆续看到他们的身影。
这个春天,一批国之重器建设加速推进。在广州,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设施和人类细胞谱系设施两个大科学装置陆续启动建设;在北京,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子午工程(二期)等多个大科学装置先后通过国家验收,怀柔科学城布局建设的37个科技设施已有16个向全球开放,亚洲首个第四代高能同步辐射光源也正式进入到带光联调阶段,这个“巨型X光机”产生的光比太阳亮万亿倍,建成后将为先进材料、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前沿研究提供有力支撑。
坚持因地制宜、科学抗旱,河库灌区及时开闸放水,增加流量,采取疏通渠道、维修涵闸等措施,做到远送多浇、有水可浇;引黄灌区根据抗旱需水情况,及时开闸放水,争取多引黄河水;平原灌区发挥机电井作用,采取有效措施保障机井通电,并组织投入各类排灌机械179.4万台,努力增加抗旱播种面积。丘陵岗区利用坑、塘、堰、坝等小型水利工程组织抗旱播种。夏播以来,全省累计抗旱浇水7977.3万亩次,播种进度与常年相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