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
“近年来,AI(人工智能)这个词在生活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但我一直对它不太了解,在网上找到的零散资源,内容不够系统。《人工智能导论》这门课正好填补了空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致真书院2024级本科生张博宇所说的,是一门通识课程。
黄振威认为,东盟国家可以借鉴中国的成功经验,通过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推动媒体智库成果的全球化传播。“马来西亚媒体和智库应充分利用数字技术与网络应用,不断扩大传播覆盖受众,从而提升塑造地区话语权能力,并为加强中国-东盟媒体合作提供独特机遇。”
在安徽工程大学的《人工智能专业导论》课程上,人工智能学院的赵转哲教授不仅讲授神经网络的定义及特点,还带学生探讨神经网络在医学诊断、气象预测、经济水平判断、考古学等多领域的应用。在他看来,人工智能本身就是多学科交叉的,通识课更重要的是引导。因此,他注重结合各自专业的特色来授课。比如,给机械相关专业学生讲课,会更注重优化算法;给化学相关专业授课,会更多讲到分子结构推导;给管理类专业讲课,则会运用到调度管理等知识。
面向4000多名不同学科的学生开一门课,是一项复杂工程。在北航,《人工智能导论》课程自2023年底启动筹备工作,历经系统性调研与多轮迭代。2024年3月,跨学科专家团队完成首版教学大纲论证。2025年春季学期,伴随自主编撰的《人工智能基础——从理论到实践》教材正式出版,课程面向全校本科一年级学生开放。这门课结合文理工不同学科背景,围绕素质目标和能力目标逆向设计章节内容,从计算思维到智能思维逐层递进,通过“感知智能—认知智能—智能决策”框架重构知识体系。
“别人问我高考多少分,我说:哼,1900。”这是经典的“小鱼式”段子结尾,也是他在社交媒体上最“出圈”的一段话。小鱼的爸妈都支持他复读,他们没上过高中,对他说:“以后的路我们就不懂了,你更懂,你自己走吧。”村里,同辈人大多高中毕业后进厂打工,他不知道,为什么爸妈这么相信他能考上清北。
艾斯在学校社团认识的好友小鱼(余东侠)2024年登上了一档脱口秀综艺,让大学生演员走入了线上观众的视野。2024年,脱口秀这个艺术形式收获了超乎以往的热度。离开节目后,小鱼的演出最多排到一个月18场,每周末,他在上海、香港等不同城市讲段子,这是他从未体验过的生活。
展览设立了“食自八方”“茶韵酒香”“琳琅美器”“烹饪有术”“礼始饮食”五个单元,在食材、器具、技艺、审美、礼仪等多个维度,刻画了中国古人充满烟火气息的日常生活,介绍了中国古代饮食的发展变迁,揭示其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