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
武汉3月7日电 (卢琪)“以武而昌,因文而盛”,有着1800多年建城史的武汉市武昌区,近年文旅热度节节攀升、文旅产业蓬勃发展。数据显示,2024年,武昌区接待游客超5056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520亿元,位列旅游综合竞争力百强区全国第五、中部第一。当前,该区正加快建设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推动文旅产业向更高层次迈进。
清末武昌府署管理钱粮的军营驻地——斗级营,如今成为“大黄鹤楼·武昌古城历史风貌旅游区”的重要组成。该街区将古城风貌、片区特点和新消费品牌结合,实现商业、文旅、餐饮“三开花”。斗级营一期开街即火热,成为武昌古城文旅消费新地标。
“传统建筑的施工材料可能由不同供应商从各地提供,需要进行多次运输,燃油消耗和尾气排放量大。”许苗苗认为,装配式建筑构件属于一体化的产品,运输效率高,“客户下单后,企业可提供‘一站式’的直达服务”。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优质存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会存在改造、扩能、搬迁等需求,因此建议每年安排不低于一定比例的能耗、土地、排放等指标要素,确保项目留得住。”陈清莉表示。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自古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看到一个多元并存的世界,主张和而不同、互学互鉴。正如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所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在差异中寻求和谐,于对立中促成统一,是“和合”文化在社会领域的体现。它提倡在尊重事物多样性和差别性的基础上,寻找彼此之间相互合作、互利共生的可能性,挖掘出双方利益的最大公约数,求同存异,相异相依、相异相济、相异相和、相异相生,实现双赢多赢共赢,达致更高层次的和谐统一。
近期以来,祁阳市各地抢抓农时,科学谋划粮油生产和春耕备耕工作,持续细化春季田管,强化农资筹备、农技服务,为春耕生产加速。截至目前,祁阳市已发动农资经营主体储备早稻种子460吨、化肥1.5万吨、农药130吨、农膜250吨、育秧盘600万张,实现农资经营配送网络镇村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