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
“近年来,我们坚持点链协同,聚焦重点领域进行全产业链能力建设,健全多元供应和优化布局机制。”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黄汉权说,高效统筹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社会创新资源,夯实了产业基础,增强了发展底气。
从新能源汽车,到高端医疗装备、操作系统,每个中国产业成长背后,都有着大市场的托举。面对复杂的内外部环境,立足国内大市场这个重要的大后方,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足见战略深意。
哈尔滨4月18日电(谭宁 记者 王妮娜)无人机在空中吊运秧苗、无人拖拉机“远程遥控”翻地……黑龙江省备春耕生产基本完成,各种“陆海空”智能农机纷纷“上岗”,科技赋能智慧春耕。
国内产业梯度转移有序推进。重庆招引东部地区龙头企业,打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集群;广西立足有色金属资源,布局动力电池等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纵深和回旋空间进一步增强。
从制造业外资准入限制措施“清零”,到增值电信、生物技术等领域有了更多开放试点,我国持续加大开放合作,推动提升中国产业竞争力,促进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
在人工智能技术的推动下,智慧病理成为业内竞相抢占的科技创新制高点。一方面,智慧病理诊断技术发展能够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赋能,有助于催生新业态,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另一方面,智慧病理诊断能为患者争取关键治疗“窗口期”,而且更加精准地指导治疗和康复,让患者最大限度减少病痛折磨和降低就医成本。
不可否认,当前仍面临诸多挑战: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内一些产业处在价值链中低端,一些关键领域“卡脖子”尚未得到根本解决。